代表委員熱議齊魯文化大模型
“實施齊魯文化基因解碼利用工程,建好‘齊魯文化大模型’,推進一批文化展示體驗項目……”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深入推進文化‘兩創’”的內容引發代表委員熱議,尤其是齊魯文化大模型成為“兩會熱詞”。代表委員們圍繞如何更好發揮龍頭文化企業帶動作用,如何更好借助大模型等先進技術加速山東文化數字化進程,如何更好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等建言獻策。
組建數字文化龍頭企業
促進文化產業提質增效
談到山東文化數字化工作,作為一名文化產業的創業者,省政協委員、山東宇生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英杰對國家和省里的文化數字化政策充滿信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吹響了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號角,為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
“山東是文化資源大省,在文化‘兩創’和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發展的過程當中,山東怎么能盡快地從文化資源大省建設成為文化強省,需要抓住機遇。”省政協委員、山東省藝術研究院院長林凡軍分析道,要更好挖掘山東文化資源、更充分發揮山東文化優勢,需要一家強有力的數字文化龍頭企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整合撬動全省文化資源,讓數字化真正成為提升文化生產力的“最大增量”。
同樣作為文化產業中創業的佼佼者,省人大代表、省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世博華創董事長王振華也感受到了實施文化數字戰略相關政策帶來的紅利。2022年,為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啟動了“山東省文化數字化行動計劃”,推動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用數字賦能文化高質量發展,明確提出組建山東數字文化集團,到2025年,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基本貫通各類文化機構數據中心。
2024年11月28日,齊魯文化大模型上線公測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山東數字文化集團應運而生。在省委宣傳部的支持指導下,經過廣泛深入調研而制定的《大眾報業集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于2024年12月6日通過省委深改委會議審議。方案明確,將大眾報業集團所屬齊魯傳媒集團,剝離傳統業務,注入優質數字文化資源,改造重組為山東數字文化集團。
由大眾報業集團承擔這一重任,既是歷史的積淀,也是現實的選擇。大眾日報創刊86年來,積累了海量的文化數據和廣泛的文化人才,具備整合撬動省內外優質文化資源的強大能力。尤其是近年來,所屬齊魯傳媒集團以傳媒大數據為入口,進軍數字文化賽道,搭建面向互聯網、面向全國、面向未來的平臺型、賦能型、生態型的數字文化平臺。
“在十年的融合發展中,我們積累了技術、數據、人才等多方面優勢。”大眾報業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大眾報業集團在數字文化科技方面率先發力,獲批建設的山東省新型智慧媒體重點實驗室、山東省數據開放創新應用實驗室,科技研發成果顯著,申報40余項數字文化相關專利、獲得100余項相關軟件著作權;牽頭申報的“山東省數字文化創新實驗室”入選全省首批數字經濟創新實驗室,是數字文化領域唯一一家。
據介紹,目前山東數字文化集團已經完成工商注冊。作為省管國有大型文化企業,新組建的山東數字文化集團,將以全新的戰略定位,全面貫徹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和文化強省、數字強省戰略,承擔全省文化數據、算力網絡、科技研發、應用呈現、多元服務的核心運營主體責任,全力推進文化數字化行動計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打造全國領先的數字文化產業集團。
“山東成立數字文化集團引領了文化行業的發展。”省政協委員、山東通旅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加平表示,期望山東數字文化集團的成立能夠為中小型科技和文化文創企業賦能。
齊魯文化大模型展示山東人文自然景觀
聚焦數字文化“新基建”
建好齊魯文化大模型
“發展數字文化產業,文化數據是關鍵要素。”作為山東省專門的文化藝術研究機構,山東省藝術研究院一直在積極推動文化數字化工作,林凡軍表示,齊魯文化大模型用人工智能的思維來轉化山東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它作為山東文化強省建設中一個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重大的意義。
“依托在人工智能領域積累的技術優勢,我們率先提出了開發建設齊魯文化大模型,為文化數字化賦能的行動規劃。”齊魯文化大模型研發團隊負責人、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技術總監宋耀介紹,在省委宣傳部的指導支持下,大眾報業集團迅速組建了齊魯文化大模型研發技術專班,加快研發自主可控的文化大模型。
目前,齊魯文化大模型一期工程以“一底三層四庫”為主要架構,集合了歷史名人、文化典籍、文化遺產、人文自然景觀、民俗非遺、紅色文化等六大板塊,初步歸集數據200億條,獲中央網信辦深度合成服務算法備案,是山東省首個獲得該備案的文化類大模型產品。平臺于2024年11月28日上線全網公測,具備文化基因解碼、文化知識問答、歷史名人對話、關系圖譜編織、AB路徑探索、時空地圖推演、自然景觀復刻和文化產品創作等重點功能。
“建議更好借助‘齊魯文化大模型’等先進技術,加速山東省文化數字化進程,探索更多‘博物館+’,提供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讓博物館活起來,更火起來。”作為一名扎根文博崗位25年的文化工作者,省人大代表、德州市蘇祿王墓博物館宣教部主任安靜對“齊魯文化大模型”賦能博物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充滿期待。
據介紹,通過數字化精準呈現、網絡化廣泛連接、智能化深度探索,齊魯文化大模型可以加倍提升文化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務水平,為山東文化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通過人工智能識別標注,可以為各地區各行業的文化數字化提供智慧輔助,加速文化數據的資源化。”宋耀介紹,“前不久我們為沂源縣打造的‘記憶沂源——村村有村史’智能體,對當地2000多萬字的文字材料、近萬份的圖片音視頻資料,以及數千份的遺跡古跡等文史資料進行活化利用,以煥然一新的可視化與互動化手段,助力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具備文化基因解碼、文化知識問答、歷史名人對話、關系圖譜編織、AB路徑探索、時空地圖推演、自然景觀復刻和文化產品創作等重點功能
依托文化大模型的底層能力,還可以為各單位各部門定制私有垂類大模型。“我們與山師新聞與傳媒學院聯合打造的‘元景’新傳專業大模型,在前不久舉行的2024‘數據要素X’大賽中榮獲山東分賽一等獎。”宋耀說,“我們為濟南文旅集團打造的“數字超然樓”沉浸式體驗產品,可以讓用戶足不出戶欣賞日夜更迭下的超然樓美景,感受超然樓燈光秀的炫酷,還可與樓內各類藏品沉浸互動。”
“齊魯文化大模型為文化數字化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但同時,訓練語料庫的質量、數量也會影響到大模型的智能化程度。”林凡軍表示,齊魯文化大模型需要各方共同建設,將相應數據共享,共用大模型的能力,逐步建成覆蓋全省各類文化數據資源的“一張網”,提升社會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
省人大代表、泰山領軍人才、潤一控股集團董事長劉利達也建議,全省各部門都應積極融入進去、參與進來,全力建設山東數字文化基礎設施,推進山東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
強化應用場景和產品創新
豐富數字文化消費供給
“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為廣大居民提高更加豐富的文化消費供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要,是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發展的根本所在。”劉利達表示,強化場景和產品創新是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之一。
在王英杰看來,推動齊魯文化與數字文化產業深度融合,不僅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路徑,更是助力文化強省建設、促進全球傳播的重要抓手。“建議將齊魯文化大模型與數字文化產業深度結合,生成符合年輕人喜好的文創產品、數字藝術作品、互動體驗內容等;借助齊魯文化大模型提供多語種內容生成服務,進一步實現齊魯文化的全球化傳播與創新發展。”
2024年12月26日,齊魯文化大模型首個創新應用——“記憶沂源—村村有村史”智能體上線
“我們在積極研發齊魯文化大模型,這個底層技術基座的同時,著力強化應用產品創新。”宋耀介紹,以齊魯文化大模型的底層能力為依托,開發上線了“壹點天元”元宇宙平臺、“壹點天璣”傳媒大模型、“壹點天眼”內容風控平臺、“壹點天成”數字人平臺等拳頭產品。其中,“壹點天元”元宇宙平臺打造了80多個元宇宙空間;“壹點天璣”傳媒大模型獲國家網信辦“雙備案”;“壹點天眼”內容風控平臺獲國家信通院五星級最高級認證;“壹點天成”數字人平臺已推出60余個數字人產品,賦能各類生態場景。
與此同時,積極探索各類應用場景、打造相關應用產品,上線了文淵·文化數字化操作系統、繁星·智能體開發平臺、浩宇·文旅數字化平臺、文趣·文化數字創意平臺、靈溪·小游戲開發平臺等應用產品,可以為廣大合作伙伴提供垂類智能體開發、文化館藏資源數字化、文化數字空間建設、文化產品創意輔助、沉浸式文化產品打造等精準服務。
“我們已經成功打造了眾多典型應用案例。”宋耀介紹,“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以齊魯文化大模型為技術底座,根據業務場景需求,與文旅、教育、政務等多領域結合,在古籍修復、非遺傳承、遺跡復原、景觀復刻、海外傳播等方面,探索更多數字文化生活新體驗。”
大眾報業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全省文化數據、算力網絡、科技研發、應用呈現、多元服務的核心運營主體,山東數字文化集團將全力建設山東省數字文化基礎設施,聯合各類文化研究機構,建設省市縣三級貫通、政企民多方共享的山東文化數據庫,力爭形成三級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網絡布局。同時,積極參與承接全省宣傳、文旅等領域的重點文化數字化工程,有力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李文璇 楊璐 范佳 鹿青松 胡玲玲 郭辰昊 劉志坤 吳圣男)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