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蛇年首個工作日,上海“新春第一會”將如期召開,并發布優化營商環境8.0版行動方案。自2018年開始,在歲末年初召開全市大會,討論新一年優化營商環境方向,已經成為上海經濟建設的重要傳統。
在過去七年里,上海優化營商環境成果有目共睹。在以上海、北京為樣本的世界銀行全球營商環境排名中,中國從2018年的第78位上升到2020年(最新評比年份)的第31位。截至2024年底,上海實有企業289.87萬戶,相當于上海每8.5個人中就有1個“創業者”,密度居全國第一。
七年來,上海優化營商環境已頒布1101項任務舉措,政策“細過了”“快過了”,下一步營商環境還能怎么優化?
記者注意到,今年行動方案標題為《上海市聚焦提升企業感受持續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行動方案》,“提升企業感受”這樣通俗的表述方式首次被放在大標題中。
以企業感受為導向,或許正是上海營商環境建設再升級的密碼。
“老大難”遇上新手段
距離過年仍有十天,青浦的盒馬鮮生吾悅店就迎來了年貨消費的客流高峰,與此同時,市場監管的節前檢查也如期而至。
和往年不同,今年上海商超的節前檢查都用上了“檢查碼”。在對盒馬鮮生吾悅店檢查前,盈浦市場監管所的執法人員吳新輝、易祖欣、姚瑩就一起組隊,對三個檢查任務共同申領了一個檢查碼。
多了一個“檢查碼”,企業少了不少煩心事。小吳說,通過檢查碼的統籌,現在對商超的檢查很少再出現“多頭查”“重復查”的現象。另外,通過掃描“檢查碼”,商超負責人可以提前知曉檢查內容,核實執法人員身份,事后還能查看結果評價。
自2025年1月1日起,檢查碼已在全市涉企行政檢查中全面推行。這項制度是上海優化營商環境7.0方案的一項創新舉措,也是8.0方案延續推廣的重點內容。
除了“檢查碼”制度,8.0方案中還涵蓋了一批數字化舉措的升級應用。例如“豐富‘經營主體身份碼’應用場景”,也就是“企業碼”,解決的是企業登記信息不易查詢的問題;“優化惠企政策精準服務平臺”,是為企業打造了一個統一入口的“政策超市”,解決的是政策“找不到”“用不好”的問題。
上海推動數字政府建設多年,辦事服務效率在全國排名前列,“當天領證”“當天開工”的消息已經屢見不鮮。但“檢查碼”這類創新告訴人們,除了提升辦事速度,數字化手段還可以幫助更多維度的行政能力提升。
2025年,世界銀行改版后包括中國在內的第二批參評經濟體全球營商環境排名將陸續更新。新評估標準最大的改變在于,除了辦事便利度這個維度,增加了監管法規質量和政府公共服務兩個維度,注重社會效益和企業便利的平衡。
無論是從國際社會的評價體系,還是上海的實踐情況來看,營商環境建設都不能只追求時間上的短,“質”的提升愈發重要。一名參與8.0方案前期調研的專家表示,自4.0版之后,上海優化營商環境改革的方向就日趨細化,那個時候大家就意識到,必須要進行思路創新。
思路怎么創新?還要聽企業的需求。市發改委二級巡視員、營商環境建設處處長盧愛國從事營商環境建設工作已有多年,他的親身感受是,“有的時候,不是說我們創新有多強,企業的感受就有多好,更重要的是企業視角和落地效果。”在他看來,企業感受度才是評判營商環境建設的核心標準,所以今年8.0方案希望能面向更多企業“痛點”“難點”,協同推動解決企業發愁的“老大難”問題。
瞄準法治深層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在8.0方案的58條任務中,有6條涉及保護企業合法權益,分別是規范牟利性職業舉報、營造清朗的輿論環境、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嚴格規范涉企案件辦理、加強法治護企、清理拖欠企業賬款。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的內容占比較過去有明顯提升。
這也是8.0方案的一大亮點。在上海中創產業創新研究院理事長、首席研究員楊宏偉看來,在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的建設中,法治化最為核心,因為“市場化、國際化的本質都是讓陌生人也能順暢地做生意,這就不能靠人情關系,而要靠法治主導”。
比如“規范牟利性職業舉報”,針對的是危害企業和商家正常生產經營的“職業舉報人”。楊宏偉介紹,目前社會上存在部分“職業舉報人”惡意舉報,相關部門接到舉報后又必須對商家進行調查,這會讓商家正常經營和信譽都受到嚴重影響。8.0方案希望通過出臺管理辦法,建立黑名單制度,有效遏制惡意濫用舉報權利的職業舉報行為。
這些合法權益的受損關乎企業發展的根本。一位政策制定者表示,在征求意見的時候,一些企業對營商環境的感受是“現在生意比較難做”。為了找到“真問題”,此次8.0方案在文件起草階段就進行了大量企業需求調研,形成了一份189條的需求清單,最終在此基礎上,研究改進為8.0方案的58條任務舉措。可以說,每一條任務的背后都是企業遇到的一類難題。
這實際上體現出一種政策制定者視角的轉換——從“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變為“企業需要什么”。當然,這樣的視角轉換會對政策制定者提出更高要求。但營商環境改革行至深水區,只有打破原來的思維定式,才能實現新的突破。
此次8.0方案已經提出,未來“普惠性政策聽取意見,原則上中小企業比例不低于50%”“新出臺的惠企政策文本力求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直奔主題,提高政策易讀性。”這意味著,“聚焦提升企業感受”不僅將成為營商環境建設的主旋律,更會影響未來政府的行政邏輯。
首次提出“基層營商”
此次8.0行動方案與過去最大的不同還在于,首次將“夯實營商基層基礎”作為單獨任務板塊列出,將對園區、街鎮等基層單位營商建設投入更大力量。
這樣的改變同樣來自基層的呼聲。在此次方案制定前的一場街鎮營商環境座談會上,一位街道辦事處主任直言:“煙火氣和居民訴求很難融合。”立刻引起了不少街道代表的共鳴。基層干部們建議,探索將事后監管轉變為事前監管,同時對企業違法行為進行柔性監管,“首違不罰”“輕微免罰”,以幫助企業建設合規規范經營的主導方向。
上海市有300多萬經營主體,百分之八九十都在基層,對于市場主體的日常監管和服務也大量發生在基層。但相較于其招商、穩商的重要角色,基層組織可調配的資源相對有限,營商環境建設需要更多支持。
在8.0行動方案中,明確指出“鼓勵街鎮在監管創新、交通管理、商居協調等方面探索創新”,為基層“賦能”“松綁”的導向更加明確。
“這種改變反映了上海營商環境建設理念的深化和細化。”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汪仲啟表示,過去政府營商環境建設更關注世行標準和規模以上企業,現在則更加強調“優化為企整體服務”和“夯實營商基層基礎”,這說明上海營商環境建設正更加立體、全面、系統。
汪仲啟打了一個比方,營商環境和經濟活力之間關系好比放水養魚,好的營商環境是一個宜于企業發展的生態體系。可能是有形的動作,也可能是無形的氛圍,就像池塘里的水,水好了,魚兒才能好。
在采訪中,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陳彥峰的話令記者印象深刻:“我們希望通過大家的努力,讓在這座城市工作、生活的人,有預期、可信賴、受尊重。我們期待在上海,城市和企業更好實現雙向奔赴,企業因城市而驕傲、城市因企業而榮光。”
![](http://m.hainiu11.com/2021/sjy/images/code.png)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