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安1月26日消息(記者陳鏘 實習記者藺逸卓)2025年1月17日,《西安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下稱《規劃》)正式獲國務院批復。日前,西安市政府新聞辦舉行《西安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新聞發布會,解讀該文件總體情況。

《規劃》確定西安城市性質為“陜西省省會、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國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定位為“西部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先進制造業基地、對外交往中心,國際旅游目的地”;目標愿景為“共建‘一帶一路’國際門戶城市和中華文明傳承代表城市”。

發布會現場(央廣網發 實習記者藺逸卓 攝)

統籌保護與開發,嚴守國土空間底線。《規劃》提出,要統籌劃定耕地保有量,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城鎮開發邊界面積“三條控制線”。同時,積極構建農業空間格局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嚴格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要求,統籌都市農業和現代農業發展,構建“七田、七板塊、一帶、多點”的農業空間格局。此外,要系統保護生態空間,以自然保護地為基礎,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以秦嶺山區和渭河流域為重點,構建“一屏一帶、多廊多片”的生態安全格局,形成連續完整的生態網絡。要推動城市發展方式由規模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優先保障城市核心功能承載區、城市空間結構調整重點區域的發展空間,嚴格控制秦嶺等生態環境敏感地區新增城鎮建設,合理統籌用地布局。

優化國土空間格局,促進城市精明增長。《規劃》強調,要建立功能體系,構建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促進自然與人文的融合保護,立足西安都市圈發展格局,傳承古都營城理念,構建“一屏一帶、八水七田、雙心六片、軸線傳承”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此外,要優化城鎮空間結構,落實加快特大城市轉變發展方式要求和西安都市圈發展空間格局,形成“中心城區、副中心、綜合性新城(縣城)、專業化組團(重點鎮)、一般鎮”五級城鎮體系,到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560萬人以內。要有效保障產業空間,重點保障科技創新中心和先進制造業基地發展空間,劃定44個產業片區和工業用地控制線,保障工業用地規模,加強工業用地管控,健全工業用地產業準入機制,提升發展效能,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創造高品質生活,建設人民城市。《規劃》指出,要優化公共服務設施的空間布局和配置標準,積極推進15分鐘生活圈服務設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設;管控城市通風廊道,構建具有文化特色的城鄉公園體系。劃分鄉村振興片區,細化村莊分類,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在中心城區因地制宜推進城中村改造與低效用地再開發,補齊各項設施短板,提高公共空間品質,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保護歷史文化,推動歷史文化傳承標識地建設。要彰顯西安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中華文明重要標識地、聞名世界的東方古都、古絲綢之路起點和東西方交流中心等歷史文化價值,整體保護古都山水環境、周秦漢唐都城遺址、遺跡等自然和人文遺產,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展示傳承空間和交流活動平臺。統籌劃定歷史文化保護線,推進歷史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建立古都特質的文地系統,建設傳承古都文化的典范地區,探索完善大遺址區保護利用新模式,積極推動老城保護與更新。

增強基礎設施支撐,提高綠色安全水平。記者從發布會現場獲悉,西安市提出要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構建“鏈接國際,輻射全國,陸海聯動,東西互濟”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要提升城市運行保障能力,建設集約高效、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統籌城市供水、排水、電力、能源、固體廢物處置等基礎設施布局;要筑牢城市安全底線,通過優化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設施布局、統籌布局“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提升城鄉抗震防災能力、打造高效消防救援體系、持續推進地質災害防治,進一步完善公共安全體系。

堅持區域協同,著力高質量發展。根據《規劃》要求,今后西安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加快形成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通道,以打造商貿物流樞紐為突破口,推進重要產業和人文交流基地建設,促進形成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動力。深化與周邊城市群協調聯動,積極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加強與新亞歐大陸橋銜接,共同打造引領西部地區開放開發的重要引擎。發揮西安引領帶動作用,加強關中平原城市群協同發展,共建西安都市圈跨界一體化區域,以西咸新區為紐帶推進西安—咸陽一體化建設,以共建富閻產業合作園為重點,推進富閻協同發展,完善都市圈綜合交通、重大市政基礎設施支撐體系。

編輯:侯凱奇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