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正在西府里文化藝術村游玩打卡。
李繼友社火臉譜藝術館內陳列的一組馬勺臉譜。
西府皮影博物館保存的姿態各異的皮影。
李懷斌正在拓印。
李繼友社火臉譜藝術館、卜心雕刻工作室、李驊書刻藝術工作室、懷玉篆刻拓印藝術館……緊挨著西府老街,竟有一處寶藏藝術村,藝術家們為何扎堆于此?原住村民的生活發生了哪些改變?1月15日,記者來到了寶雞市金臺區西府里文化藝術村一探究竟。
藝術“邂逅”鄉村
西府里文化藝術村位于寶雞市金臺區勝利塬勝利村。說起勝利塬,許多人第一時間想起的可能是西府老街,實際上,西府里文化藝術村就是西府老街的補充項目。
“我們做西府老街一期項目,運營了3年后發現,西府老街項目單體量比較小,只是做了美食這一方面。”陜西西府老街文化旅游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唐少華說,經過3年深耕,西府老街美食業態已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體量單薄,缺少文化底蘊,游客消費場景單一、消費時間短,發展漸顯乏力,在文旅市場競爭浪潮中難以穩立潮頭。考察了很多類似項目后,他們得出結論,要想項目生命周期長,和其他項目區別開來,就一定要把當地的文化元素挖掘出來,做大做強。
“西府地區民俗文化相當豐富,非遺眾多,所以我們決定做西府里文化藝術村,彌補西府老街文化元素的不足。”唐少華說。
于是,秉持著“走進西府人的生活里”這一核心設計理念,運營方將閑置村屋租賃過來加以改造。借鑒了“新徽派”的粉墻黛瓦風格,在保留鄉村原生肌理與自然景觀的同時,精心修繕老舊房屋、優化基礎設施,重塑鄉村居住環境,打造出一個兼具鄉土情懷與現代活力的獨特空間。老舊村房搖身一變,成了“文藝范兒”十足的非遺小院。
激活非遺“一池春水”
西府里文化藝術村從項目啟動之初就確立了“非遺進鄉村,文化助振興”的核心理念,構建起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的發展框架,吸引了鳳翔泥塑、太白烙畫、社火臉譜等西府特色非遺入駐。
走進懷玉篆刻拓印藝術館,小小的院落里散落著零星石刻,抬頭望去,一卷卷長軸畫卷從正房房頂垂下,搭在樓梯扶手上,陽光透過白紙黑墨映照下來,十分有意境。進入到正房,入目便是寬大的工作臺,四周擺放、懸掛著各種各樣的拓印作品,李懷斌正在小心翼翼地給一件作品上色。
“拓印是我國一項比較古老的傳統技藝,主要使用宣紙和墨汁,將一些雕刻、石刻作品的表面‘拷貝’下來,簡單來說就是古代的復印術。”李懷斌介紹。從李懷斌的講述中,記者了解到,西府里文化藝術村的非遺小院房租很便宜,此外還有補貼政策,吸引了一大批非遺傳承人。
此外,依托西府老街的流量,西府里文化藝術村也不愁沒有游客,入駐的非遺有了天然的宣傳平臺,逐漸擺脫過去“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態,能夠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李懷斌指著斜后方一處置物架說:“我們日常會承接一些團體活動、研學活動,還專門準備了一些石板,讓游客有更好的體驗感受。”
和李懷斌一樣,落腳于此的藝術家們結合現代審美、市場需求,開發設計了一批非遺特色文創和體驗活動,比如李繼友社火臉譜藝術館里的臉譜鏡子。這些新產品創新了非遺應用場景、使用功能,將非遺產品轉變為鄉村旅游商品,豐富了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形態。
現在,游客在西府里文化藝術村轉一圈,就能實現西府特色非遺“一站式”體驗打卡,充分填補了西府老街業態上的不足,拉長了消費時間,同時實現了飲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雙線發展。
產業加快振興
文化藝術的種子在村里萌芽、長大,也為原住村民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你們來得不巧,早些時候,我家院子里的葫蘆長得特別好,路過的游客都要進來拍幾張!”走到劉順枝家門口時,記者立刻被漂亮整潔的小院子吸引了。
劉順枝是勝利村人,退休后回村照顧老人,她和家人見證了改造后的村子越來越漂亮、越來越文藝,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參觀游玩。“我們想著西府里文化藝術村慢慢地成熟了,還有很多非遺,借助西府老街,全國各地的客源也比較多,看著也挺好的。所以我們家就利用自己的閑房,做了一個不太大的民宿。”坐在陽光房里,劉順枝娓娓道來。正如她所言,民宿不大,但十分溫馨,有家的味道,時不時有客人提出整租的需求。每逢節假日等旅游旺季,甚至需要提前預訂,十分搶手。
劉順枝并非村里的個例。據勝利村駐村第一書記林偉介紹,改造后的勝利村既讓原住村民有了更優質的生活空間,也給村民們帶來了更多增收致富的機會。“西府里這個項目租了我們村房子共19套,房租每年2.3萬元到2.8萬元不等,因為房子有大有小。”他說。
而在此之前,當地的房租大概在每年1.3萬元至1.5萬元,只房租一項,村民們的收入就有了顯著增加;其次,不少像劉順枝一樣的原住村民,在自家房子里開民宿、做餐飲,收入相當可觀;還有一部分村民在西府里文化藝術村打工,月收入2000元以上,收入穩定且工作環境舒適。
非遺滿村落,文化助振興。踩著青石板路漫步西府里,一間又一間清幽雅致的非遺工作室比鄰而居,不時邂逅典雅溫馨的特色餐飲小院、家庭民宿,感受著人間煙火氣與藝術的奇妙交融。
作為西府老街的姊妹項目,西府里文化藝術村不僅激活了文化資源、盤活了閑置村房,還為第三產業融入鄉村提供了優質空間,讓游客和村民共享文化興、產業旺、鄉村美、村民富的鄉村振興成果。接下來,隨著更多非遺工作室的入駐和民俗活動的開展,非遺助振興的故事將迎來新的精彩篇章。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