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饃也稱“面花”,是中國民間面塑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乙巳蛇年春節前夕,銅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阿莊面花非遺傳承人田芳梅的非遺小院里非常熱鬧。田芳梅正忙著創作,傳授非遺技藝。

阿莊面花,制作原料以白面為主,另有豆子、紅棗、花椒籽等輔料,制作所需的工具為剪子、梳子、菜刀等,制作手法有切、搡、捏、揪、挑、壓、搓、撥、按等,是銅川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一顧傾心 愛之

田芳梅與面花的情緣始于2002年,那年她從宜君縣嫁到阿莊鎮,與漢寨村王斌結為夫妻。當地人過紅白喜事,都離不開色彩鮮艷的面花,她的婆婆王蓮娃便是當地有名的面花手藝人。婚后的田芳梅常常看著婆婆熟練地揉面、蒸饃、塑形、上色、組裝,心中滿是好奇與驚嘆。慢慢地,田芳梅漸漸喜歡上了制作面花,閑暇時就坐在婆婆身旁,一絲不茍地模仿。

蛇年春節前夕,田芳梅正在制作面花(印臺區委宣傳部供圖)

制作面花,第一步醒面、揉面,揉的面要軟硬適中、光滑;第二步塑形,這是最考驗手藝的一個步驟,要充分運用捏、搓、揉、剪等手法,精心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面花形象;第三步,蒸“花饃”,蒸的時候火候要適中,要不停地放氣,還要觀察塑好形的面花是否變形,若變形還需整理;第四步涂色,這一步至關重要,一種顏色通常要用兩支筆,先用純色染,再用水筆過渡,色彩由重到輕的層次感就出來了;第五步組裝,這樣一個完整的面花才制作完成。

二顧傾人 學之

婚后第二年,田芳梅就和愛人在鎮上開了個面館,兩年后開了飯店。“最難的是塑形和上色。”田芳梅回憶,那時候她白天經營面館,晚上回家就拿著一團面,揉了捏、捏了揉,反復很多次,苦練手藝。

2025年春節前夕,田芳梅正在給面花涂色(印臺區委宣傳部供圖)

2016年,一次偶然的面花培訓,改變了田芳梅的人生。那年印臺區文化館邀請王蓮娃去合陽參加一個面花培訓班,田芳梅和王斌也一塊去了。合陽面花被列為“秦藝六絕”之一,在當時已經是一個很成熟的產業。“簡直大開眼界,一團白面捏成的飛禽走獸、花鳥魚蟲,五顏六色,太美了,晚上做夢都是那些精美的面花。”田芳梅回憶。

回家后,田芳梅便關掉經營了十余年的飯店,潛心學習。時間長了,她漸漸能塑造出十二生肖的形象了。“手工這東西,誰想看會是不可能的,只能反復練習,熟能生巧。”這是田芳梅的經驗之談。

三顧傾城 傳之

田芳梅的手藝越來越精湛,名氣也越來越大,找她定制面花的人越來越多了。她的面花作品有小孩過滿月用的老虎饃,結婚用的龍鳳呈祥饃,老人祝壽的壽饃、喜饃,過年時的魚形饃,都有各自的寓意。

田芳梅面花作品——老虎饃(印臺區委宣傳部供圖)

作為市級非遺傳承人,田芳梅積極參加各種培訓,2018年在陜西師范大學參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面花藝術培訓班,2023年被西北工業大學聘請為“青·藍”文化育人工作室美育導師,作品曾被安康市嵐皋縣收藏。

非遺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為了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田芳梅積極開展“面花進校園、進村鎮”活動,從2019年至今累計為全市五所幼兒園和中小學學生上課120余節,為全區9個鎮(辦)開展技能培訓50余次。

所有的努力都不會白費。2021年田芳梅被評為優秀“三區”人才文化志愿者,2022年被確定為銅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阿莊面花”代表性傳承人,2023年她的院子被評為“印臺區示范文化小院”。

沉浸“饃”彩世界,傳承非遺面花。田芳梅說,她將繼續秉承工匠精神,用心用情做好每一個面花,讓阿莊面花成為銅川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我將借助創意短視頻、線上直播課程等多種形式,不斷精進和創新,帶動更多人學習這門技藝,讓非遺文化綿延不絕、熠熠閃光。”談到未來,田芳梅信心滿滿。(印臺區委宣傳部供稿)

編輯:侯凱奇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