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渭南4月8日消息(記者陳鏘 侯凱奇)距陜西省渭南市白水縣城30余分鐘車程,倉頡廟內46棵千年古柏郁郁蔥蔥,其中最大、最古老的柏樹——倉頡手植柏就在這里。
倉頡廟相傳為黃帝時期造字圣人倉頡的葬地和紀念地,被譽為“中華漢字之源”。廟內千年古柏平均樹齡3000余年,是全國三大古廟古柏群之首,被專家稱為“綠色的國寶 活著的文物”。其中,“倉頡手植柏”是國家公布僅五棵有著5000年樹齡的古樹名木之一,被專家譽為“文明之根”。
倉頡手植柏(央廣網記者 陳鏘 攝)
“此柏高16米,腰圍7.8米,根圍9.9米,被譽為‘文明之根’,也叫‘長壽樹’。”倉頡廟景區講解員劉雨涵說。2020年,倉頡手植柏籽種搭載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遨游太空。
倉頡手植柏旁,一棵小樹挺立生長。倉頡廟景區管委會副主任李敏說:“這是古柏的種子掉落后長成的,距今也有十二三年時間了,小樹苗生長狀況非常好!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渭南市、白水縣出臺了《渭南市倉頡墓與廟保護條例》,編制了倉頡手植柏“一樹一策”保護方案,精準保護古樹名木。如今,白水縣在倉頡廟安裝了電子化設施,可以實時監測古柏生長情況。
經過5000多年歲月洗禮,倉頡手植柏依舊靜默矗立,無聲地講述著文脈傳承生生不息的故事。
編輯:蘇睿楠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