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世界杯要聞 >
中廣網北京7月12日消息 在一個月的精彩比賽之后,獨具風情的南非世界杯謝幕了。下一次的大戲將在四年后開鑼,喜愛體育的人們,開始把目光轉向亞運會、奧運會。體育運動就是在這樣的循環往復中,給人類的文明留下一個又一個腳印。
回味世界杯流光溢彩的碎片,就會發現,沒有中國隊參加的世界杯,看似遙遠,卻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對我們的生活與觀念,也有著各式各樣的影響。后世界杯時代,球場的硝煙終將散去,但記憶卻依然留有余溫、發人深省——這,便是世界杯。
鋪張的開幕式應淡出舞臺
南非世界杯的開幕式飽受爭議,在見慣了大場面的中國人來看,它簡樸得有些寒酸,有人甚至形容,這就像國內中學生運動會的開幕式。實際上,長達 40分鐘的表演,已經創下世界杯開幕式長度之最了。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國際足聯一向對鋪張的開幕式不感興趣,例如2006年的德國世界杯,國際足聯就取消了計劃中豪華的開幕式,甚至拒絕了柏林和慕尼黑兩位市長舉辦慶典和晚會的要求,使得開幕式只有簡短的33分鐘。再往前推,1998年法國世界杯開幕式,僅僅有25分鐘。
與此相反,大而無當的美國世界杯開幕式,就遭到了人們的普遍詬病。
在金融危機與能源緊張的今天,節約與環保是人們的普遍要求。在這種情況下,煙花、禮炮、耗資靡費的表演,應該逐漸淡出大型活動的舞臺,寥寥幾筆,就勾畫出文化底蘊和實力,這才是真正的高手。而這些,都是我們在后世界杯時代應該借鑒和學習的。
我們需要低調與實用的環保
任何大型體育盛會,都會打環保牌,南非世界杯也不例外。這次他們的環保主張,體現在球衣上。很多足球明星們身上漂亮而富有彈性的球衣,是用廢舊塑料瓶制作的。這次南非世界杯制造球衣使用了1300萬個瓶子,讓25萬多公斤的塑料垃圾免于被焚燒。善莫大焉。
無疑,這是一條正確的環保之路。尋找新技術,變環境殺手為有用之物,并迅速將它產業化,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這樣的思路值得環保主義者、企業和政府好好學習。這比起動輒號召全民運動,以犧牲人們的生活方便為代價,去換取環保,要更低調,卻更實用,更能被人們所接受。
在現在這個年代,環保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所缺乏的,并不是響亮的口號、一陣風似的宣傳,而是切實的辦法。和那些昨天還穿著皮革皮毛,今天搖身一變就成了環保公益大使的演員相比,世界杯賽場上的運動員顯得更可愛些。
中國制造賺了吆喝沒賺錢
江西制造了比賽用的“普天同慶”足球,浙江供應了嗚嗚祖拉,中國在世界杯賽場上留下的印記比比皆是。除了最有名的足球和喇叭,還有比賽服裝、球網、國旗、球迷圍巾、發帶、假發甚至避孕套,無所不包。中國企業甚至成為世界杯的贊助商,賽場上也出現了大字的中文廣告。
總之,中國隊沒有出現在世界杯賽場上,但中國人對世界杯進行了廣泛的參與,這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有些經濟學家嘆氣,他們悲觀地認為,世界杯上的中國制造,實際上表現出了經濟發展的滯后。中國人出現在產業鏈的最低端,大錢都讓老外賺走了。
比如,嗚嗚祖拉是由浙江寧海一個叫鄔玉新的人開發出來的,一箱一百支的嗚嗚祖拉在浙江批發的話,售價僅300塊。通過UPS空運到美國的運費是 1150塊——然而在南非,一支嗚嗚祖拉可以賣到10美元。也就是說,世界杯的賽場上,一百只“嗚嗚祖拉”能賣到將近7000塊錢,去掉運費,國外的中間商賺了5500多塊錢,而中國的工廠們僅僅賺了個零頭。
由此帶來的“中國制造”的形象不言而喻——低端生產、低附加值、利潤微薄。因此,才有人形容,中國在世界杯上,是“賺了吆喝沒賺錢”。媒體曝光,江西的“九江思麥博運動器材有限公司”作為南非世界杯足球的主要生產基地,廠內的7000多名工人在兩個月內制造了1200萬個比賽及商業指定用球,但該公司的新進員工第一個月入職最低保障工資僅為910元/月。
“中國制造”體現出的這種“尷尬”,借著世界杯的舉辦得以放大,過去資源型、粗放型的經濟體制雖然鑄就了中國最具競爭力的方面,但同時浪費了巨大的資源。而今,它正逐漸成為產業發展中無法回避的桎梏。
不過,凡事都有兩面。至少媒體報道中可以看到,因為制造了足球,女工的月工資由1000多元漲到了2000多元,盡管這筆錢剛剛夠買一個“普天同慶”。
在遙遠的南非舉辦的世界杯,讓中國的工廠有了訂單,工人得了點實惠,這畢竟是一件積極的事情。中國人不去做這個低端,別的國家也會有人去做。既然這樣,低端也沒什么可喪氣的,低端雖然不如高端,但總比分不到蛋糕強。從這個角度來說,那些制造產品的女工們,比腰纏萬貫的中國隊隊員高端得多了。
主辦前先需贏得尊重
南非為什么會得到這次世界杯的主辦權?很大的因素是因為曼德拉。
這位老人窮畢生精力,帶領南非人民廢除了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獲得了全世界的尊重,這才使得南非重返國際足聯大家庭。也正因為曼德拉的出面,世界杯才得以在南非舉行。
世界杯,實際上是在向公正與善良致敬,是在向人類的價值觀致敬。如果世界杯有主題的話,主題就在隊員們上場時拉的橫幅上:反對種族歧視。
必須有叫世人感動的地方,世界杯才算是成功的。它是體育,又不僅僅是體育,它讓長期分離的朝鮮與韓國共同參賽,它讓勢同水火的阿拉伯國家與美國運動員站在同一塊綠茵上,它讓發生過戰爭的英格蘭與阿根廷有了再次對話的機會……只有有了寬廣的胸懷,跟上人類文明的步伐,世界杯才能讓人感到愉快,而不是負擔。
中國由奧運而世界杯?
辦完世界杯的南非,現在在想奧運會了。南非總統祖瑪已經透露出這個想法。其實,在辦完奧運會后,中國也屢屢有人提出申辦世界杯的觀點。
有人覺得行,北京奧運會的優越條件,讓很多外國人念念不忘。外國記者抱怨南非采訪條件艱苦的時候說,奧運會和世界杯都該固定在中國舉行。支持者的主要理由,不外乎經濟好、市場好、服務好。
說起來容易做著難,其實硬件有了,就是缺少軟件——不光是中國隊的成績。只說一點,世界杯舉行的6、7月正是雨季,最近經常能看到航班延誤、航空管制等等消息,乘客抱怨那么多,真辦世界杯了,可怎么辦?
控制天氣、安保、改善環境、升級設施、疏導交通……在一個城市可以,在多個城市同時進行,不知道有多少成本。中國奧委會原秘書長魏紀中此前表示,北京奧運會實際支出約22億美元,南非世界杯已經很簡樸,由于規模更大,支出卻達到43億美元。而世界杯得到的利潤,大部分會被國際足聯拿走——這筆賬不知道支持者算沒算過。
責編:曹琴
中央臺簡介 |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招聘信息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版權聲明
通信地址:北京復興門外大街2號 中國廣播網 郵編:100866
客服熱線:010-86093114 400-668-0040 傳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 0102002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版權所有(C) 京ICP證0901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