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昆明2月5日消息(記者 魏文青)今年是農歷乙巳蛇年。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賦予神秘、智慧與變化的象征,相關的吉祥語也承載著美好的寓意。現實中的蛇以其矯捷靈敏、捕食迅猛的特性令人敬畏,同時也在自然界中發揮著重要的生態作用。
在中國文化中,蛇不僅僅是生物,更是智慧與神秘的化身。《山海經》中記載了多種奇特的蛇,它們擁有神奇的能力及象征意義。云南以生物多樣性聞名,兩千多年前的古滇國文化中,蛇的形象廣泛出現于青銅器藝術之中,反映了古滇人對蛇的崇拜與理解。云南出土的大量滇國青銅器顯示,蛇在滇國的宗教、祭祀及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金蛇慶新春,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云南省博物館珍藏的“蛇”文物吧!
西漢四人縛牛銅扣飾
西漢四人縛牛銅扣飾(央廣網發 云南省博物館供圖)
晉寧石寨山出土。扣飾生動地再現了滇人剽牛祭祀的場面,柱子頂呈傘狀,上端盤繞一條巨蛇,頭部高高昂起。
西漢銅房子模型
西漢銅房子模型(央廣網發 云南省博物館供圖)
晉寧石寨山出土。房屋為干欄式建筑,其上人物眾多。房前一豎板上,有一條大蛇蜿蜒而上。
西漢三水鳥銅扣飾
西漢三水鳥銅扣飾(央廣網發 云南省博物館供圖)
晉寧石寨山出土。扣飾主體造型為三只依偎在一起的水鳥,三只水鳥的足下踩踏著兩條蛇,蛇首昂立,蛇身交錯,呈左右對稱排列。該扣飾展示了高超的工藝水平,反映了滇人對自然界的觀察和藝術表達。
西漢牛頭銅飾
西漢牛頭銅飾(央廣網發 云南省博物館供圖)
晉寧石寨山出土。銅飾的主體是一個大牛頭,牛的面部裝飾有線刻的花紋,臉頰兩側各鑄有一條蛇。蛇嘴咬牛耳,身蜿蜒曲折,富有動感,與大牛兩角上閑適靜臥的小牛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
西漢猴飾銅鉞
西漢猴飾銅鉞(央廣網發 云南省博物館供圖)
晉寧石寨山出土。該銅鉞作為一種儀仗兵器,銎側鑄有一猴,正順銎攀爬,猴首高昂,長尾垂地,四肢彎曲,兩前肢用力踩踏一條蛇,張嘴咬住蛇頭,露出勝利者的表情。
西漢蛇首銅叉
西漢蛇首銅叉(央廣網發 云南省博物館供圖)
晉寧石寨山出土。叉體設計仿照蛇口吐出的蛇信,形狀獨特,前端分為兩岔,后部為橢圓筒狀的長銎。銎的上段兩面飾有浮雕蛇頭,下段則飾有鱗紋,整體形狀仿若蛇身。
西漢虎牛搏斗銅扣飾
西漢虎牛搏斗銅扣飾(央廣網發 云南省博物館供圖)
晉寧石寨山出土。扣飾生動展現了猛虎與公牛之間的搏斗場景,虎咬住牛的前肢,而牛則用其利角刺破了虎的腹部,其下有一蛇咬住牛的后腿,蛇尾則纏住虎的左足。扣飾生動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藝,反映了古滇人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對自然界的深刻理解。
西漢三虎背牛銅扣飾
西漢三虎背牛銅扣飾(央廣網發 云南省博物館供圖)
晉寧石寨山出土。扣飾中牛被三虎咬斃,大虎背負著勝利果實而行,兩只小虎一前一后緊緊相隨,昂首揚尾,姿態活潑,其下有一蛇。
西漢鴛鴦銅鎮
西漢鴛鴦銅鎮(央廣網發 云南省博物館供圖)
晉寧石寨山出土。銅鎮造型為一只臥姿的鴛鴦,表面經過鎏金處理,底部平整,雙翅上曲微翹,身上還有四條蛇盤繞。滇國地區的住房多為干欄式結構,室內臥具簡單,無床榻,僅鋪竹編或草編的涼席。為了防止席子滑動或卷邊,人們常在席的兩端或四隅壓置較重的金屬鎮物。
西漢“滇王之印”金印
滇王之印(央廣網記者 魏文青 攝)
晉寧石寨山出土。印鈕為蛇形,印文為篆書白文四字“滇王之印”。著名的“滇王之印”為漢武帝所賜,蛇紐的設計不僅體現了地方特色,也進一步象征著中原王朝對邊疆地區的統治權力。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