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1月17日消息(記者劉璐 傅聞捷)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土地是最寶貴的資源,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人類需求的增加,土地資源緊缺的狀況也日益嚴重,土地的開發利用和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我國很多大城市乃至特大城市的郊區,土地資源利用效率還遠遠達不到城市發展進步的水平。農用耕地分散,建設用地低效,生態開放空間被污染,導致城市建設無法帶動鄉野,農村的生態資源也無法惠及城市。
而此刻,就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寬廣草坪、開闊湖面、千畝果園,農場食堂……一座座郊野公園拔地而起,傳統鄉村的田園風光與特大都市的現代文明,正在遙相輝映,和諧共生。郊野公園,成為富了郊區農民、連接都市文明的重要紐帶。
從城區向東驅車40公里,記者來到上海市崇明區長興鎮。深秋時節,層林盡染,天高云淡,在北方連日被霧霾籠罩下,江南郊野卻有著這樣一處空氣清新、鳥語花香的凈土,這就是長興島郊野公園。
園區工作人員:公園現在有桔園風情區,農事體驗區、文化運動區、森林涵養區,這邊是綜合服務區,這條是一個長達10公里的彩色健身步道,塑膠的,向一條紅色的緞帶貫穿整個園區。
農家樂大食堂工作人員:散客不是周末的話提前兩天就可以預定了。我們農家樂為主,食材都是我們自己種的。
農場韻味,現代建設,長興島郊野公園的前身是前衛農場,在土地整治基礎上,按照三不變的原則,打造出包含鄉村旅游、休閑觀光的綜合性農業示范園區。上海前衛實業有限公司項目開發部經理尤兆君:
尤兆君:按照土地性質不變、土地權屬不變、經營主體不變的原則,將郊野地區生態、生產、生活要素融合再造,以生態休閑、健身功能為主,滿足市民休閑活動的基本需求。原來一些桔園,由于桔樹的老化,原來基礎設施沒有很大的投入,很多都是低洼農田,通過土地整治,把資源整合,讓田塊生產標準都很大提高,還有農田生產的基礎設施,道路、河道,做到修繕、整治。
目前上海一共規劃了21座這樣的“郊野公園”,有7座正在進行試點。上海市建設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務中心工作人員夏菁介紹說,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公園,郊野公園是以郊區的基本生態人文資源為基礎,借助土地綜合整治的平臺,統籌建設的郊野開放空間。
夏菁:郊野公園不改變原有的農業生產、林水涵養功能,不改變原有自然生態格局和景觀風貌,而是通過拆除區域內的污染企業,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梳理、回復自然生態功能。
而在上海金山的農業重鎮廊下鎮,層層疊疊的稻秧綠意盎然,放眼望去,萬畝良田一望無垠。村民夏阿姨的家原來就在這里,她說,經過土地整治,當地將原本分散的村民集中居住,不僅塑造了萬畝良田的美景,也為村民的生活帶來了改變。
夏阿姨:原來蠻遠的,我們是萬畝良田這邊,F在這里我們是240個平方,三層樓,我們六口人住,反正比以前肯定是好的。
嶄新的房屋、現代化的裝修,夏阿姨和她們村上的其他人,都搬入了三層樓的新房,老鄰居們沒有分開,生活卻便利了許多。廊下鎮工作人員俞女士:
俞女士:他們到鎮政府只有五分鐘的路,然后吃好晚飯就到廣場上去跳舞,我們晚上圖書館也開出來,還有就是我們還放數字電視、電影。
建設和打造出來的園區所帶來的旅游效應顯而易見,但前期的土地的整治和整合卻是門學問,哪些該做加法,哪些該做減法呢?涉及到改變,總是難上加難,如何做到政府有效率,農民都滿意?上海規土局綜保處工作人員夏杰介紹說,上海的做法讓農民成為土地整治最直接的受益者。
夏杰:比如有些農村的居民點非常的散亂。通過土地整治,結合以前叫宅基地置換,現在叫農民集中居住,使散亂的農村居住點,拔點拔掉,讓農民上樓,或者是異地置換等等這樣。到2020年的規劃建設用地,原來是3226平方公里,現在是3200,根據這個目標,我們規劃建設區內的增量已經不多了,沒有了。必須要靠外圍,198的減量。在集中建設、規劃建設區外有198平方公里的現狀建設用地,這些往往都是低效的建筑用地,高污染、高能耗、低產出的這種企業。把這些企業拆除復墾,整治以后,把發展的空間移到規劃集中建設區內。
不管曾經是農場,還是個體農戶,成立郊野公園的項目后,都從單純的農業生產,轉變成旅游服務。前衛實業有限公司項目開發部經理尤兆君說,為了下一步城市和農村的共同發展,除了經濟效益,企業更要承擔社會責任。未來,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尤兆君:三保的問題,保潔、保綠、保安。維護上一年也1000萬左右。作為我們農場來講,不能完全把經濟效益放在第一位,要通過郊野公園自身的運營循環,讓她更好的生存下去,我們要走的路線是觀光農業,目前還在探索,我們原來是農田,道路破就破一點,人本身也少,沒人來就沒人來了,現在不一樣了,現在有游客來,最起碼我要保障地面不太臟吧。土地整治項目與郊野公園的實施推動了城鄉雙向流動新型城鎮化,實現鄉村與城市的兩元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