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22日消息(記者李鑫 陳瑜艷 常山臺朱珊)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土地管理法》第62條規定:宅基地一戶只能申請一處,也就是說一家人只能申請一塊宅基地,然后在這塊地上建房,這就叫做“一戶一宅”。
與之相對應的,實際上卻存在“一戶多宅”的現象。不僅浪費了土地資源,破壞了生態環境,激化了鄰里糾紛,也是農村農村“空心村”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制約了農村的發展。
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共有農村戶籍數9.16萬戶,“一戶多宅”的占了近13%。近期,常山縣加大了整治力度,不僅拆出了公平正義、美麗環境,更是拆出了發展空間。
整治“一戶多宅”、清除違建,在常山縣獲得了廣泛的支持。青石鎮黨委書記謝志宏說,這是當地人的心聲,是當地發展迫切的需求。
謝志宏:“一戶多宅”導致當前我縣農民建房用地難以保障,農村特色風貌難以形成,社會公平正義難以彰顯,鄉村振興難以順利推進,產業發展難以拓展空間。
“一戶多宅”整治工作既是迫切的,難度也很大。統計數據顯示,2013-2017年,常山縣信訪案件總共4501件,其中直接由建房土地糾紛引起的就有896件,占比20%;與建房糾紛相關聯的信訪件達1856件,占比41%。兩者相加超過了信訪件的60%以上。常山縣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毛獻明說,這堅定了他們整治的決心。
毛獻明:不可否認的是,我們以往的排查還不夠全面、整治還不夠徹底、管控還不夠到位,農村違法“一戶多宅”還沒有得到徹底根治。同時,鄉村振興戰略、鄉村大花園建設對農民建房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嚴的標準。
為了加快整治進度,常山縣推行工作“專班制”,從十多個部門抽調業務骨干組成農村“一戶多宅”工作專班,下設綜合組、政策組、督導組、宣傳組、技術組等,采取集中辦公、實體化運作的工作方式統籌推進該項工作,實現問題無縫對接,迅速解決。
毛獻明說,他們已經建立了“縣、鄉鎮(街道)、村、網格”的全鏈條工作責任體系及“鄉鎮干部+村兩委+網格員”的捆綁考核責任體系,來推動這項工作的進行。
毛獻明:確保做到“三個堅決、三個絕不允許”:一是對認定的違法“一戶多宅”,要堅決依法拆除,一把尺子量到底,絕不允許姑息遷就;二是對違建對象,不管涉及誰,都要堅決依法拆除,一個政策管到底,絕不允許拆小不拆大、拆軟不拆硬、拆疏不拆親;三是對于抵制拆除的必拆對象,在思想教育無效的情況下,一個態度抓到底,通過法律程序,堅決予以依法拆除,絕不允許無原則的遷就。
做好了頂層設計,在今年的4月18號,常山縣召開了3000人參加的“一戶多宅”集中整治大會,啟動了新一輪的農民建房管控攻堅戰。
常山縣國土資源局黨委書記沈文兵:到今年10月底前,按照“解決遺留、杜絕新發、全面徹底、確保長效”的要求,對違法“一戶多宅”、超標準附房等行為深入開展清理整治。
拆,只是整治的一個方面。拆與保護、與建設是要兼顧的。在保護方面,紫港街道副主任余浩說,縣里已經發文明確,文保建筑不在清理范圍內,有文化、旅游開發價值的舊宅經認定可不拆除。這些規定,工作人員都經過了集中學習和研究確認。
余浩:我們結合村莊規劃,一部分用于美化綠化,一部分用于道路拓寬,最后一部分調劑給無房戶,用于房屋建造。
在建設方面,常山縣制定了《農村宅基地跨鄉、跨村流轉實施辦法》《農村宅基地有償擇位指導意見》,明確將拆出來的宅基地,由村集體統一調配使用,有計劃地推進村級安置區建設。金川街道黨工委組織委員單勁峰說,正是這些措施的實施,使得整治工作進展的比較順利。
單勁峰:比如跟農整項目結合,還有建造生態停車場,綠化小公園等等,為我們的鄉村拆除空間,助力我們鄉村振興。
目前,常山縣14個試點村的黨員干部“一戶多宅”全部整治完畢,拆出的土地用于村里停車場、公園、綠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村居環境面貌得到明顯提升。
其實,農村“一戶多宅”整治,沒有先例和經驗,進展順利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當地重視黨員的先鋒帶頭作用,并且認真做調研,問計于民,走群眾路線。黨員徐振土第一時間響應了整治工作,將自家的多宅進行了拆除。
徐振土:我本人也是一名黨員,我也應該走在群眾的前列,把這項工作進行下去。
村民們說,常山縣是一個有著1800年歷史的千年古縣,為了讓它煥發出蓬勃生機,為了共同的碧水藍天,為了共同的美麗家園,他們支持整治工作。
群眾:現在政府還是考慮的蠻周到的。
群眾:老年人都說拆得好。
群眾:政策好,這個政府政策好,關心農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