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專家談農業經濟熱點:供給側改革成效漸顯
2016-08-19 23:3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農產品供需失衡、競爭力低下是當前我國農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產品高水平供需平衡,是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的根本途徑。在2016年二季度農經產業景氣指數發布之際,《經濟日報》邀請3位權威農業問題專家圍繞當前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一些熱點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嘉賓: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宋洪遠
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黃漢權
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秦 富
農業經濟的“穩”“進”“憂”
今年上半年我國農業經濟形勢如何?近期的洪澇災害會不會對農業造成實質性損害?國家推行的規模化經營、休耕輪作等措施對農業發展會有哪些積極作用?
宋洪遠:今年以來,我國大部分地區遭遇了罕見的洪澇災害,對全年的農業生產會帶來不小的壓力,但也不會產生實質性的影響。首先,洪澇災害對我國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往往只是局部的、短暫的。其次,我國農業抗災減災能力已經有了明顯提高,旱澇保收的農田面積已達到相當規模。第三,全面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災害造成的損失,保證了在大災之年也能奪取糧食豐收。
但是,我國農業發展還存在一些短板:農業物質技術基礎還比較薄弱,農業資源環境的負荷比較重;農村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亟待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國家應持續加大農業投資力度,為農業發展“補短板”提供強有力的物質支撐。因為只有增加農業投資,才能加強農業基本建設,持續提高農業綜合能力;才能加強農村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才能幫助農民提高科技和文化素質,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
黃漢權:今年二季度,在宏觀經濟總體平穩的背景下,我國農業經濟運行基本穩定,可以用“穩、進、憂”三個字描述。
“穩”主要體現在農業經濟和農業生產上。一是農業經濟穩,上半年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2096.7億元,同比增長3.1%,比一季度微升0.2個百分點,呈溫和回升走勢。二是農業生產穩,夏糧再次獲得豐收。
“進”主要表現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進展。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成效,預計今年玉米種植面積減少3000多萬畝。農業補短板力度加大,國家財政投資繼續向“三農”傾斜。農牧結合型循環農業、農旅結合型觀光農業以及“互聯網+農業”等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提升了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益。重點領域改革試點取得積極進展,農村“三塊地”(承包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宅基地)改革試點穩步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辦法出臺等。
“憂”主要體現在:一是6月底以來我國多地出現洪澇災害和高溫天氣,部分地區農作物受災嚴重,對下半年農業生產帶來壓力;二是6月份以來多數大宗農產品價格走弱,對農民增收造成較大影響,亟待培育新的增長點;三是糧食“去庫存”任務艱巨,倉容嚴重不足進一步凸顯,農民賣糧難風險加大。
秦富:今年夏糧豐收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從可觀察到的各項數據及景氣指數來看,二季度農業生產發展平穩,農產品市場供求總體平衡,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農村改革創新不斷推進。當前我國推行的規模化經營、休耕輪作等措施,對農業發展產生積極作用。有利于農業生產的標準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有利于農業的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有利于農業的休養生息,實踐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糧食安全總體戰略。
編輯:孔明
關鍵詞:農業生產;農業經濟發展;改革試點;統防統治;洪澇災害
河北永年:災后加快恢復農業生產,連日來,永年縣農技人員搶抓天氣晴好的有利條件,紛紛趕赴災區生產一線,幫助和指導受災群眾搞好災后補救,盡快恢復生產。該縣農牧局組織所有科室和基層站所全體農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實行局長包片,站長包鄉鎮,技術員包村、包重點地塊,逐一排查災情。
2016-08-12 10:43:00
目前,河北已緊急籌措3330萬元省財政資金,按照每畝120元左右的標準(種子50元、農機50元、化肥20元),對第一批27.8萬畝絕收農田進行物化補助,統一采購蘿卜、白菜、綠豆等救災種子和化肥,免費發放到戶。
2016-08-03 09:41:00
土地是寶貴的農業生產資源,但當前我國的農業生產卻存在著耕地過度利用,不重視養護等問題,主要包括耕作粗放,土層變薄、施用有機肥逐年減少,化肥大量使用造成農民種地不養地,土壤質量和有機質含量普遍下降,就是地越種越瘠薄,特別是一些坡耕地和中低產田表現尤為突出。針對這種現狀,黑龍江代表高春艷建議,建立休耕制度提高糧食質量。
2016-03-07 10:25: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