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訊(記者陳圣禹)“小件的還好,大件自提,真吃不消。”近日,北京豐臺小井潤園小區在升級改造后,強化了管理,為了保障安全,快遞車不讓進了。恰逢快遞行業在“五一”以后也有了新規,強化了“送貨上門”的要求。當管理與“新規”有了沖突時,到底該聽誰的?
昨天下午,小井潤園小區東小門外,停著三四輛快遞車,快遞員們把大小的包裹攤開,等著業主們自己出門來領。業主們拿著門禁卡進進出出,在門外翻找自家的快遞,再抱回去,趕上包裹比較大的,便皺起了眉頭,真是吃力。
快遞員們告訴記者,這樣的狀況是從小區有了新規定后開始的,快遞車不能開進去了,徒步進入小區派件,是無法攜帶太多包裹的,所以發送的速度肯定要慢很多,時間長了門外的快遞車還有被盜的風險。遇到快件過大過重,或客戶家里只有老人行動不便時最難辦。“五一快遞新規也下來了,不送貨上門遭投訴,騎著車又進不去小區,該怎么辦?”
對于“新規”與物業管理的沖突,小區業主的態度則是兩極分化的。很多業主對于物業管理的強化表示支持,也談到了曾經快遞車在小區里“橫沖直撞”的危險,幾經詢問,持這種觀點的業主,大多不常網購。另一種觀點則多來自于年輕人,快遞車對他們來說“威脅”不大,反倒是頻頻出門取件帶來了麻煩。“物業和快遞公司能不能有個協調的辦法,不要這么一刀切。”
小區物業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小區此前剛剛完成了小區門禁的改造,快遞車禁入小區,主要是出于安全層面的考量。這段時間也收到過住戶對于收件、取件這方面的反映。目前,居民的訴求已經上報,具體后期如何操作還需要聽領導的安排。
快遞新規從5月1日起正式實施,新規中規定,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應當將快件投遞到約定的收件地址、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并告知收件人或者代收人當面驗收。快遞員拒絕送貨上門屬于違反規定。在走訪中記者也發現,快遞員進不了小區、大學校園的情況比比皆是,因為快遞公司太多,物業去一一協調也非常困難,問題該如何破解?
在走訪小井潤園時記者也看到,并非所有快遞公司都遇到進門難的問題,極少數快遞公司有新的策略,采取了換小推車進門的辦法。進不來小區的其實并非快遞員,而是送快遞的電動車,發生沖突的并非“新規”與管理,而是細節的操作。也有業主談到,快遞公司各自配備推車,或物業出于方便業主,也配備推車,或出臺新的管理辦法,嚴格限制快遞車在社區內的行進速度,這一問題并不難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