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月9日消息(記者呂紅橋)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新年特稿《站在C位的中國經濟》,今天(9日)帶來制造業篇:減負不遺余力,釋放企業活力。
為企業減負實打實
國務院減輕企業負擔部際聯席會議由13個部門和單位組成,辦公室設在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2018年開始,聯席會議有了一項新任務,就是清理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黃利斌清楚記得,在2019年一次座談中,有一家民營企業反映遭遇拖欠賬款問題,希望聯席會議幫助解決。聯席會議隨后將這一情況反饋給企業所在地政府,讓黃利斌沒想到的是,沒過幾天這家企業又找到他們,說了一番讓人大跌眼鏡的話。黃利斌說:“他說這些問題都是我們自己的會計沒弄好,這是我自己的問題,不要再督促他們了。”
黃利斌聽得出,企業其實是對能否清欠心里沒底,又擔心因此得罪地方,導致以后生意不好做,才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聯席會議決定不撤回督辦信息,果然,又過了幾天,這家企業再次聯系了他們。黃利斌說:“他說黃局太感謝你們了,太感謝國務院有關部門了。現在已經有很多單位找上門,說要主動還欠款。還不了的,也跟我簽訂了協議,下一步再解決。”
這個故事說明,為企業減負是實打實的工作,效率也很高。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11月底,全國各級政府部門和大型國有企業共償還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5800多億元。下一步,清欠長效機制有望出臺。
減稅降費=直接增加企業收入
2019年,我國還向企業發放了減稅降費“大禮包”。制造業增值稅稅率由16%下降到13%;養老保險企業繳費比例也可以降低到16%。對企業來說,這相當于直接增加了一筆收入。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就此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劉永好表示:“這是過去數十年最大的一次。我也簡單地算一算,光我們集團這次減稅降費的措施,我們有可能受益差不多三個億左右,我相信很多民營企業家都有切身的體驗和體會。”
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對全國6000多家企業開展了問卷調查,了解他們的負擔情況。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透露,從調查結果看,反映當前總體負擔較重的企業下降12個百分點,反映負擔減輕的企業提高12個百分點。辛國斌介紹:“9成企業對營商環境表示滿意或非常滿意,7成以上的企業反映增值稅明顯下降,9成以上的企業反映沒有亂收費、亂攤派現象或程度很輕。”
減負讓企業輕裝上陣
減稅降費,企業負擔降了,各種潛移默化的效果顯現出來。在2019世界制造業大會上,西部企業陜鼓動力研發的高爐能量回收裝置獲得創新產品金獎。媒體追蹤報道發現,這家企業的產品已經出口到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甚至裝備制造頂尖國家德國。在談到競爭力來源時,陜鼓動力財務總監趙甲文就專門提到減稅降費。趙甲文說:“隨著稅率的降低,我們在和國際競爭對手競爭過程中,產品價格有更大的競爭優勢,我們有更好的落單率。隨著減稅降費,企業也獲得了更多的資源,我們可以更好地、更多地投入到技術研發里面去。”
受減稅降費提振,各種規模、類型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紛紛放下包袱,集中精力搞創新。在2019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給出一組數據。毛盛勇介紹:“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4%,增速快于規模以上工業2.8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增速快于規模以上工業3.1個百分點。”
關注企業隱性負擔
在欠款、稅費等顯性負擔顯著降低的同時,企業隱性負擔越來越受關注。不久前,蘇州某企業的一些員工喜出望外,他們拿到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以后可以參評高技能人才,申請補貼,甚至轉戶口。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證書上蓋的是企業自己的章。原來,江蘇試點將職業技能等級認定下放,試點企業可以自行培訓,自行認定。公司人力資源處工作人員于桂明說,這項政策調整一下子穩住了企業的人才隊伍。于桂明認為:“給企業提供了非常專業的平臺,讓我們針對性地去培養員工的專業技能,也為企業培養了多能工,為企業的留才、育才都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
持續多年的放管服改革目前已經碩果累累,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只蓋一個章,這些當年的創新舉措如今已經成為不少地方的“標配”。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激活了中國經濟。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我國平均每天新登記的企業數達到了1.94萬戶,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