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蘭州11月27日消息(記者王妍)黃河甘肅段地處黃河上游,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地、水源補給區和國家生態安全屏障。26日,甘肅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邀請多位院士專家為守護母親河建言獻策。
甘肅26日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央廣網記者 王妍 攝)
甘肅地處我國西北干旱區、青藏高原區和東部季風區三大自然區的交匯部位,是我國唯一具有三大自然區域的省份,也是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的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和北方防沙帶,生態地位極為重要。境內祁連山和位于青藏高原的甘南州是黃河流域的重要水源涵養和補給區。
黃河白銀靖遠段(央廣網記者 王妍 攝)
針對甘肅黃河流域生態基礎薄弱、生態系統脆弱多樣、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突出問題,草業科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南志標建議,可結合黃河甘肅段各區域特色,因地制宜制訂一地一治理方案,以改善黃河流域生態。土壤地理與土地資源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認為,合理放牧是提高黃河水源涵養能力、治理草地退化沙化的重要手段,“為不同的草地類型制定相應適度的載畜量可有效加強黃河源頭生態保護。”
黃河白銀靖遠段(央廣網記者 王妍 攝)
未來,如何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相結合?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劉衛東教授表示,可以將區域旅游、農產品等生態特色產品為保護與發展結合的突破口。蘭州大學黃河研究院院長潘保田建言,可鞏固高效旱地農業在生態屏障建設中的基礎地位,建設旱地農業生態化示范區,進而實現生態保護和農業發展雙贏。
目前,甘肅正在建設黃河流域治理保護大數據庫,編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甘肅省委書記林鐸表示,下一步,甘肅將進一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修復,切實做到“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真正“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母親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