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老把式"適應現代農業生產要求
2016-11-27 12:0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正是東北地區玉米上市時節,低迷的行情,讓內蒙古農民巴大哥心情沮喪。“現在的價格也就6毛多一斤,實在不忍心賣,也不知道還能在手里捂多久。”
5月份播種的時候,巴大哥就為“種什么”發愁。他試種了鮮食高粱、青貯玉米等,效果并不好。“種了10畝高粱,出現了倒伏,產量比預期低了一半;青貯玉米,只有上規模,才能有效益。種上幾畝,一點不劃算。真不知道來年還能種什么。”“怎么種”也讓這位“老把式”犯難,“改了新品種,什么時候追肥澆灌,如何預防病蟲害,市場行情怎樣,心里都沒底。”
巴大哥的境遇并非個案,如今在各地采訪,時常會聽到“老把式”們不會種地了的感嘆。當前,越來越緊的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升級的居民消費需求等因素,迫切要求農業生產優化結構,轉型升級,實現精細化種植、精確化生產、精準對接市場。雖說歷史積累的精耕細作傳統、多年跟土地親密接觸積累的經驗仍然重要,但若單單“靠經驗”“憑感覺”,顯然無法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的要求。于是當傳統種植遇上了結構調整,當耕作習慣遇到先進技術,當自家的“小算盤”遇到了變幻的大市場,一些農民難免出現了不適應、不習慣。有的地方搞測土配方,施肥前要精準稱量,但習慣施肥灑藥“一把抓”的老農嫌麻煩;有的地方和面粉廠簽訂了收購協議,但農民嫌分品種單收、單儲費時費力……
“誰來種地”“怎么種地”是當前農業發展必須回答的命題。在不少地方,“老把式”們仍是種地主力軍。如何幫助他們盡快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最大程度減輕轉型帶來的不適感,關系到農業結構調整是否能夠順利推進,更關系到糧食安全能否持續得到保障。
政府要發揮引導作用,幫助“老把式”盡快適應新趨勢。想農民所想,解農民所難,多在規劃和服務上下功夫。就拿培訓來說,各地舉辦了不少培訓班,有的班把農民“圈”了半個月,可培訓內容要么讓農民覺得太“高大上”,在田間地頭用不上,要么讓農民覺得太落后,還不如自己摸索經驗。讓農民感覺“瞎耽誤工夫”的培訓搞多了,自然會影響他們參與的積極性,也注定難以產生好效果。因此,要著眼于農民的實際需求,通過針對性強的舉措,幫助他們提升生產能力和經營水平。
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一位長期從事農村工作的干部總結,想讓農民接受新事物,必須有“頭雁”領著干,農民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才會心甘情愿接受新技術、新手段。新型經營主體在資金、技術和市場信息上有優勢,有能力試種新品種,采用新技術,未來需要強化的是如何讓他們與農民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跟著能人干,讓新科技和老經驗有效嫁接。
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度的關鍵階段,新事物、新理念不斷涌現,多關注傳統農民在轉型升級中遇到的困難,多提供有效的扶持,才能讓巴大哥這樣的“老把式”種地的底氣更足。
編輯:孔明
關鍵詞:農業生產;現代農業;習慣施肥;測土配方;老把式
農產品供需失衡、競爭力低下是當前我國農業面臨的主要問題。黃漢權:今年二季度,在宏觀經濟總體平穩的背景下,我國農業經濟運行基本穩定,可以用“穩、進、憂”三個字描述。
2016-08-19 23:33:00
河北永年:災后加快恢復農業生產,連日來,永年縣農技人員搶抓天氣晴好的有利條件,紛紛趕赴災區生產一線,幫助和指導受災群眾搞好災后補救,盡快恢復生產。該縣農牧局組織所有科室和基層站所全體農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實行局長包片,站長包鄉鎮,技術員包村、包重點地塊,逐一排查災情。
2016-08-12 10:43:00
目前,河北已緊急籌措3330萬元省財政資金,按照每畝120元左右的標準(種子50元、農機50元、化肥20元),對第一批27.8萬畝絕收農田進行物化補助,統一采購蘿卜、白菜、綠豆等救災種子和化肥,免費發放到戶。
2016-08-03 09:41: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