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統計局
翻開寧夏回族自治區50年的歷史長卷,總會有一串串數字跳入眼簾,像寶石一樣散發著讓我們心動的光,彰顯著自治區社會經濟的變遷。讓我們一同從50年的數字海洋中,去觸摸自治區卓然的風骨,感受自治區發展的律動。
社會和諧 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2007年全區人口自然增長為9.76‰,比1958年下降了14.58個千分點,1982年到2007年,全區少生近130萬人。與此同時,反映經濟總量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4%,比1957年增長83.5倍。在全國一些地方人口性別比出現不協調的情況下,寧夏則一直維持在國際上公認的男子為103到107的正常比例上,2007年為104.5∶100。 民族團結,和睦相處。以回民為主體的46個少數民族歷來與漢族團結協作,使寧夏社會一直穩定,成為民族團結的典范。實行寬松的生育政策,少數民族人口增長持續高速、數量翻番、比重擴大。2007年,回族人口總量達到218.23萬人,占全區總人口比重35.76%,分別比1958年增加了2.5倍和3.22個百分點;其他少數民族總數46040人,比重0.75%,也都比1958年增加了22倍和0.64個百分點。 人與自然進一步和諧。2008年5月,寧夏平原與成都平原、蘇北平原等十個地區被評為富饒、生態良好、居民安居樂業的“十大新天府”。2007年,首府銀川市一舉贏得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三項桂冠。石嘴山市榮獲 “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城市”。干旱少雨、植被稀少、全國有名的貧困山區,自2000年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累計完成退耕還林1189萬畝,水土流失面積由過去占全區的92%下降到53%,年減少泥沙流量500萬噸,沙化面積由上世紀70年代的165萬公頃減少到2007年的118.3萬公頃,30年來治理的40多萬公頃沙化土地,相當于再造一個寧夏平原,成為全國率先實行沙退人進的地區。變沙為寶、點沙成金,在全國5A級旅游景區中,兩個以沙漠旅游為主的景點就在寧夏。中國環境監測結果報告顯示,在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的省、市、自治區中,寧夏改善程度名列全國第二。 區力增強 國際上衡量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綜合水平通用的國內生產總值,即常說的英文縮寫“GDP”,自治區2007年達到889.2億元,是自治區成立前1957年的84.5倍;比1978年增長13.3倍。地方財政收入2007年達到80億元,比1957年增長215.2倍,是1978年的24.3倍。12個市縣的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超過億元,2個縣級市進入西部百強。區力增強的另一個標志就是工農業主要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糧食產量323.50萬噸,分別比1957年和1978年增長4.8倍、1.8倍;其他農副產品產量也都呈數倍、百倍甚至千倍增長;原煤產量達到3730萬噸,是自治區成立前的108.7倍,比改革開放前增長2.7倍;發電量451.16億千瓦時,分別比1957年、1978年增長9022.2倍和26.3倍;全區資本形成總額2007年為 654.31億元,是1978年的72.4倍。城鄉面貌變化顯著: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在全國率先實現了鄉鄉通油路、通寬帶,村村通公路、通廣播電視、通電話,戶戶通電的目標。城市建設大規模展開,建成區面積擴大一倍以上,城市化率提高到44%,位居西部第三。
|